初中英语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价值分析
黄孝园
广西省南宁市马山县周鹿中学 广西 南宁 530600
摘要: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初中英语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可以尝试在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的意义,然后针对如何应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分层教学法;应用价值
前言:初中英语是初中阶段的重要科目。然而,由于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多个方面都表现出了差异性。倘若教师仍然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很容易使班级内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基于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教学策略,从而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的意义
分层教学法指的是教师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和小组,并且采取有针对性教学方式的教学方法。在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为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及学习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能够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出来,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进步。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独立意识以及自我意识正在不断增强。初中生具有活跃的思维,对于未知世界有很强的探索欲望[1]。同时,他们的自尊心也很强,在心理上比较敏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如果学困生遇到了自己并不是很理解的问题,他们不愿意向教师或者同学提问,甚至会出现厌学的心理。分层教学法照顾到了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性加强。学生会逐渐消除对学习英语的畏难心理,从而通过主动学习取得不断的进步。同时,分层教学还能够使群体的智慧得到启发,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共同进步。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的策略
对学生进行分层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做好分层,为分层教学的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应该从多方面了解班级内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做出准确的分析,对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智力水平进行考核。一般来说,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2]。第一个层次的学生为优等生,他们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和学习水平,学习的主动性很强。第二个层次的学生为中等生,他们的基础一般,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取得进步。第三个层次的学生为学困生,他们的基础比较薄弱,学习兴趣不足,需要加强对他们的基础训练。
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在不同的阶段,他们需要实现的学习目标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应该为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3]。比如,对于优等生来说,教师需要他们对教学难点有良好的把握,将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出来,并且对他们的发展空间进行拓展。对于中等生来说,应该让他们把握好教学重点,能够对所学的知识有很好的理解和记忆,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可以让他们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让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兴趣。
对课堂教学进行分层
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将因材施教作为主要的教学原则,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进行分类的指导,让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而达到思想上的碰撞。在安排课堂任务的时候,教师也要遵循一定的层次性。对于优等生,教师可以适当为他们提高学习任务的难度,将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出来,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对于中等生,教师要让他们在课堂上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有良好的把握,并且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并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对于学困生,教师应该重点让学生对基础知识加强理解,并且对学生进行适时启发,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
对教学评价进行分层
初中生在心理上非常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在实施分层教学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评价,让学生建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并且产生更多的学习动力。当学生在学习态度上发生改变之后,教师应该在公开场合对学生进行表扬,并且引导其他学生向其学习。同时,教师还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个别化的评价,肯定他们的进步,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改正,从而让学生的英语水平能够得到不断的提升。
结论:总而言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分层教学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灵活的应用,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从而促进初中英语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兴仁.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19(33):9-10.
[2]梁鹏.浅析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9(11):125.
[3]徐洁.基于分层教学法的初中英语教学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46):123.